本篇文章1157字,读完约3分钟

从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部分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替换和RRR减持本应提振市场情绪,但随着市场热切期待,基金面临相对紧张的局面。一些人认为货币政策的基调已经改变。事实上,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但微调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应当指出,货币政策的稳定中性不仅体现在“宽松”或“紧缩”的流动性上,还体现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所谓的“猛药”会逐渐减少,就像老中医坚持针灸一样,“精针”有望成为常态。

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精准施针”渐成常态

在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定和中性,注重引导预期,加快结构调整应与不断扩大内需相结合,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次会议的声明不同于前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控制货币大门,保持广义货币m2和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声明。可以预期,在确保金融市场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会出现中性宽松的迹象。

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精准施针”渐成常态

此前,在金融去杠杆化的情况下,很难放松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最近表示,2017年,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仅略有上升,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有所下降,金融部门内部控制杠杆率取得初步成效。也可以从侧面解释,过去“货币紧缩”和“信贷紧缩”的结合,可能会变成“货币稳定”和“信贷紧缩”的结合。但是,货币政策没有必要大幅度放松,以免造成空市场资本增加和从现实转向虚拟现实的局面。

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精准施针”渐成常态

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从几个方面把握稳定市场。

一是创造适当的货币环境,防止流动性宽松,把握金融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流动性过剩。在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与此同时,必须加强政策协调,为供应方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一个中性和适度的货币和金融环境。

第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削峰填谷”,保持合理稳定的流动性。年初以来,央行通过cra、mlf、omo、定向RRR减持和替代RRR减持等手段保持流动性稳定,取得了明显成效,帮助市场形成了合理的利率预期。同时,要正确运用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流动性管理。

第三,在推进货币政策监管框架转型时,要发挥结构性引导作用,强化市场预期。在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时,会带来基础货币供给节奏不稳定、供给工具不确定等问题。应使用创新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防止市场紧张并导致资本和利率大幅波动。同时,我们将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独立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精准施针”渐成常态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相辅相成。今年,经济可能呈现“稳定”趋势,因此没有必要担心大幅下行风险,也没有必要通过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和追求经济增长。

标题: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精准施针”渐成常态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