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01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兴事件的最大教训不是服从人民,而是遵守规则;作为一个大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独立于国际秩序之外。掌握核心技术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更深入的合作。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和正确的方向。

作者:徐进,《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兼首席财经评论员

中兴事件的最大教训不是服从人民,而是遵守规则;作为一个大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独立于国际秩序之外。掌握核心技术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更深入的合作。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和正确的方向。

中兴事件引发了自中美贸易战以来最激烈的国内辩论。

4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发布禁令,禁止美国公司与中兴通讯开展业务。这一拒绝令让中兴发出了“极其不公平”和不可接受的尖叫。这一消息立即被空公众与社交媒体的讨论所引爆。

是什么让中兴事件超越了公司的得失,搅乱了官员们的情绪和神经,成为中国创新之路上的一场大讨论?主要的一点是,中兴事件不仅突然揭露了一些以前不为公众所知的中美实力对比的真相,也突然暴露了潜在的危险,而且将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长期争论联系起来,以一种不可避免的、尖锐的方式展示了问题。

“绕过”规则的结果是双输

先看看中兴本身,有理由受到惩罚。

2017年,中兴通讯承认违反美国对朝鲜和伊朗制裁的刑事指控,并同意支付12亿美元罚款。现在,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兴通讯在试用期内“欺骗、歪曲和多次违反美国法律”,这导致了之前讨论的7年拒绝令的启动。

这一激活决定符合美国商务部此前与中兴通讯谈判的美国国内法,因此也是意料之中的。至于美国受到的惩罚有多离谱,中兴应对起来有多笨拙,这不是关键。

从这个案例来看,中兴应该接受的教训不在于掌握(所有)独立技术或政治化惩罚,而在于最简单明了的教训,即遵守规则。中兴通讯2017年在合规方面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并计划为6.5万多名员工组织合规培训。这是标题的意思,但只是开始。与受到美国严厉惩罚的东芝、波音和高盛相比,中兴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

在中美贸易战的诸多纠葛中,一个主要的分歧在于对规则的遵守。如果双方事先有协议,理论上双方都应该遵守。如果一方“绕过”规则,它可能被认为是聪明的或者认为它在短期内是聪明的,但是在许多游戏中不应该认为对手是傻瓜。“绕过”规则的后果可能是合同的破裂,但事实上结果是两败俱伤。

聪明人从失败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聪明人得到错误的教训。

中国“核心”的过去和未来

中兴事件后,“中国在核心技术上不能被别人控制”似乎成了人们的官方共识。这是正确的吗?

事实上,无论中兴通讯是否受到惩罚,中国企业开发核心技术的决心和行动都不可低估。近年来,中国专利的激增被视为一种全球现象,被视为中国从中国制造业向中国智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2017年,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从企业排名来看,中兴贡献很大。它排名第二,低于华为的4024件,高于英特尔的2637件。这只是中兴专利的一角。中兴通讯(000063,该公司的股票)在2017年底宣布,它拥有超过69000项全球专利资产,其中许多都在ic芯片和5g领域。

即便如此,在芯片领域,中国芯片仍高度依赖进口,成本甚至超过进口原油的两倍。根据官方数据,2017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3770亿片,进口金额2601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近15%。

看到如此高的价格,许多人呼吁中国独立开发芯片。中国“核心”有必要吗?在众多评论中,推荐刘、、的文章。前者从评论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渴望一棵完整的科技之树的神话,而后者则通过个人经历分享了国内芯片开发的得失,涉及许多历史细节。我用我的官方号码徐进经济人重印了两篇文章(进入中兴查看)。有趣的是,前者在阅读了10万多本后不到24小时就被删除了,这似乎暗示着关于芯片的讨论仍然非常敏感。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梁宁的文章回忆了国产芯片的制作过程,这让我感触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承认修复了总理,但未能修复用户体验,结果是一败涂地。

解决方案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政府需要烧钱来破坏生态,容忍失败。这种观点并没有出格。在大多数工业变革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太多的金钱在燃烧。与烧钱的数量相比,谁烧钱实际上决定了烧钱的最终结果。如果政府带头,那一定是官员们选择了他们最喜欢的企业。此时,取悦官员的能力比创新的能力更重要。不难想象,无数的“汉芯”将如时代所要求的那样出现:面对这样的机会,欺诈的动机是可以想象的。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在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最大的力量不应该是政府主导的所谓攻关,而是自由企业自己进行的大规模试错。从本质上讲,很难用一个公式来演绎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和进步,但只能在大量的试错中去尝试:在核心技术演绎和诞生的过程中,无数的细节不清晰,每一个方法都可能成功或失败。在它最终形成之前,没有人有智慧去洞察未知,穿越未来,预测正确的选择。这个过程必须由作为主要攻城部队的企业来决定,而不是由官僚政府部门的意志和官方文件来决定。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如果美国没有比尔?盖茨,或者他几年前出版的文件格式,方舟或者中国系统会成功吗?答案几乎是否定的。除了表面的“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梁宁自己提到的“一个数量级的应用移植,一个更大更丰富的生态”:每个公司都生活在这个生态中,只能做好生态,却不能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

技术战争下的路线之争

最后,从更大的角度来看,中国处理芯片事件背后与美国的贸易冲突的选择将决定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政治方向,不是没有正确的道路,而是让我们看看我们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家,关于中国是一个大国的争论再次升温。在这场芯片辩论中,一个突出的论点是,因为中国大,一切都有规模优势,因为中国大,它必须掌握自己的技术。

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主体,是许多学者的热门话题,可以用来解释中国过去历史上集权化的必要性,也可以用来为中国目前的科技自主创新开开眼,这比北京共识更方便。但是,简单地想一想,即使总量很大,有许多巨大的行业,每个行业的相对优势仍然高低不一,这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应该专注于发展自己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拥有所有的产业链。换句话说,中国是否庞大并不能决定中国是否应该发展芯片产业。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取决于中国在芯片行业是否有比较优势。此外,即使这个问题本身也无法以书面形式回答,只能由无数的企业来尝试和尝试。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无论中国有多大,它都没有超越普遍规律,这实际上导致了我的最后一个观察,即中美贸易战不仅是一场贸易战,也是一场线争。中美贸易战似乎是为了贸易,但实际上是为了技术,是美国急于赶上中国的技术;此外,这是关于国际秩序,即美国和中国能否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继续有秩序地相处。

中国是世界秩序中的大国

从大的历史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三个核心要素在于体制改革带来的改革活力、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人口红利和开放带来的技术转移。这三者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前两个,就没有开放,但是没有开放,前两个的成就就没有意义。

实际经济活动是一个经济不受限制地寻求生产要素组合的改进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各个环节和过程之间进行非常密集的分工和合作;在现代经济中,这种分工与合作一般是跨国和跨经济的分工与合作。这需要合作机构之间的信任。所谓信任就是按照自由市场的规则来玩分工合作的游戏。

这种信任的前提不是建立在熟人关系或私下各种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双方自愿达成的契约将被真诚执行的信任规则上,即如何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的法律,这在经济学中被谈论得很多:在重复博弈中形成的规则,以及每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形成和约束。从表面上看,这种行为规则是由西方主导的,但其核心仍有其自发性、自然性或合理性。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里,这套规则得到了普遍遵循。正是通过遵循这套规则,中国不断顺利地实现了技术转让,可以说是这套规则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经济已经从改革开放前在世界经济中微不足道的份额上升到世界第二。此外,很容易判断,如果我们继续遵守规则,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在这套规则下创新和发展,中国仍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现在,呼吁核心技术的潜台词是,在核心技术似乎可用之后,没有必要受制于他人,所谓的规则或知识产权将不复存在。这是一个错误的幻想。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更大程度的分工与合作,而不是相反;只有选择更大程度的合作,我们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原因并不复杂。所谓的核心技术比别人给你的技术更好,这只能是采用世界上最好的元件和加工设备的结果。因此,掌握核心技术要求我们不要合作,而要更多地合作,不要受他人的约束,而是要更深入地相互制约和合作。

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回顾过去中国发展的动力,为了理清中国未来的道路,中国仍处于追赶阶段。此时,拒绝甚至对抗世界秩序是不值得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在世界上。这是我们应该从无数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教训,也是今后必须澄清的常识。

本文摘自《徐进经济人》。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徐瑾:中兴——中国“芯”背后的路线之争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