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3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一些大银行将拨备覆盖率调整至150%以下两年后,银监会最终决定调整全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监管要求。这次的基本原则是,对于不良贷款确认准确、处置积极、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可以相应降低。其中,拨备覆盖率由不低于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由不低于2.5%调整为1.5%~2.5%。

消息一出来,许多市场参与者都很兴奋,认为这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释放。但这种观点显然过于乐观。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政策的前因后果,我们就会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150%的拨备覆盖率和2.5%的贷款拨备覆盖率均源于银监会2011年年中发布的4号文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管理办法》。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银行刚刚从2009年到2010年的信贷狂潮中抽身出来,不知道会面临什么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的良好盈利能力自2003年以来一直持续。尽管边际增长率正在放缓,但市场情绪仍然乐观。第4号通知的发布等于是一个打击。当时,大多数银行不愿意再削减一部分净利润作为风险缓冲,这部分净利润正在逐渐放缓。

证券时报:拨备下调不会厚增银行利润

从当时整个银行业不良分类的确认结果来看,2.5%的贷款拨备率基本涵盖了五级分类中的最后四个类别,不仅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可以全部吸收,而且所有相关贷款也可以包括在内。这表明监管当局当时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由于事先采取了防范措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在随后的几年中一再下滑,但从未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证券时报:拨备下调不会厚增银行利润

然而,在贷款准备金率将准备金总额与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规模联系起来之后,它也宣告了通过增加资产规模来保持利润的传统策略不再有效。因此,2012年新规实施后,许多银行开始思考如何将新增贷款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这是规模超过100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初步雏形。据央行称,即使我们仅衡量2016年底商业银行表外财务管理的规模,也将高达23万亿元。

证券时报:拨备下调不会厚增银行利润

表外外资管理规模的大幅扩大,使商业银行能够在保持利润增长和满足监管要求之间找到平衡,但也隐藏了潜在风险。在银行业内部,不同的风险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坏账确认准确、处置积极的商业银行从整个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中获益,并在一两年内经历了转型低谷,形成了良性循环。一些风险管理相对激进的商业银行在利润扩张面前迷失了方向。最终结果是我们在2017年看到的天价门票。

证券时报:拨备下调不会厚增银行利润

正因为如此,在资产管理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从此次政策调整中受益的银行将主要坚持自己的风险偏好。在新的资产管理条例出台前夕,这项政策实际上相当于给银行一个积极的激励。只要资产负债表内外的风险能够得到完全和真实的确认,监管机构就会认识到这种透明度。

考虑到作为回报的表外资产的规模,银行将很难用节省下来的准备金来抵消它们的利润。在通知中,银监会还明确要求,因拨备减少而增加的利润不得用于支付奖金或股息。最好的办法是提高银行在转移资本后吸收表外资产回报的能力。此外,考虑到银监会已经明确表示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可以相应地配置准备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资本的动力将会越来越强。

证券时报:拨备下调不会厚增银行利润

总的来说,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目标是鼓励银行使用更多的表内贷款来替代非代表性资产。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减少拨备就能增加利润,这一愿景不会在现实中实现。

标题:证券时报:拨备下调不会厚增银行利润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