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0字,读完约8分钟

坚持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处理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创新引领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正在全面走向小康。总结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经验,对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断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大发展。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4.8%。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已经进入快车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和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了安徽省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并迅速推向全国,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此,一九八三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新发展。”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手”的指导思想,努力破除阻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各种体制和制度障碍。2006年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让生活”的方针,提出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战略,实现了消除贫困的目标, 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很明显,到2020年,按照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所有贫困县都将脱帽致敬。 同时,规划了实现农村振兴的时间表:到2020年,农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体制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将全面振兴,农业将强大,农村将美丽,农民将富裕。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就是要使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当前,我们党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就是要引导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使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的历史方位,不断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明确了实现消除贫困攻坚战目标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根据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1.7%,下降了95.8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艰辛历程,不难发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尽管各个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不同, 不同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总的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一贯目标而展开的。 正是因为我们党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才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不是孤立地推进的,而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9.4%,农业总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依天气而定”是中国农业生产的正常状态,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仍有待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如何解决工业化与资本短缺的矛盾,是新中国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将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论述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通过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发展农业生产积累了工业化资本。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也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不协调的问题。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25项政策措施,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部署。到20世纪末,中国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进入新时代,深化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城乡关系的重塑,尽快打破阻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弥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不足。对此,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应中国改革发展大趋势,对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于弥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不足,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创新引领农业和农村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极大地加快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我们党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实行了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相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应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在1999年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被正式写入宪法。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农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将延期30年等决策安排,继续构筑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农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安排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农业生产力,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湖北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基地研究员)

标题:人民日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