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39字,读完约11分钟

加快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这表明中国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从优化金融结构入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首先,为什么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成为金融改革的最重要部分

当前,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和不足制约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规模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中国银行(601988)资产排名第一,市值和债券余额排名第三,保费收入排名第二。然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和不足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中融资的可获得性,还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如高杠杆、过度的监管套利和新兴金融的无序创新,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主要体现在五个结构性失衡上。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首先,融资结构失衡制约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融资结构失衡和宏观杠杆率高的问题由来已久。

首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不平衡的。近年来,在去杠杆化和严格监管的背景下,社会融资需求转向银行,融资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2018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的81.4%,比2015年增长30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4.8%,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

第二,债务融资是主要的直接融资,而股权融资所占比例较低。2018年,股权融资仅占社会融资总额的1.9%。

第三,债券市场内部存在失衡。国债、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债务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企业债务和企业债务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和一些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债务市场基本上仍是空白色。

二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从金融资源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难以获得金融服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金融供给相对充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欠发达地区金融深化不足,金融抑制严重,金融供给明显不足。

从金融资源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而对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创业创新等领域的支持相对不足。

第三,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面临发展困难。

传统金融面临着缺乏活力和转型困难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金融需求,适应现场和创新能力不足。

新金融的野蛮发展需要进一步监管。近年来,"电子租赁宝贝"事件、校园贷款、首付贷款、p2p闪电爆炸等市场问题都与此密切相关。这些新的融资方式主要涉及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国内融资市场结构的缺陷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我国对快速发展的科技金融监管政策的滞后。

第四,金融机构发展缺乏差异性阻碍了金融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大、中、小金融机构差异不够,尚未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另一方面,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银行是中国金融机构的主体,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起步较晚。然而,近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存在无序扩张、发展不规范、治理不完善等问题。,一些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需要警惕。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第五,全球金融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随着中国进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对金融业的跨境服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第二,深刻理解金融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内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金融工作讲话精神,金融供给体制改革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好金融工作的深刻思想和系统布局,标志着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将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向优化和调整金融供给、提高质量和效益,这是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根本原则。

首先,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导向,其实质是通过改革优化金融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金融改革的方向。目前,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供给方结构改革”,必然要求金融创造配套条件。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金融领域的根本要求。它是金融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金融改革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科学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指南。它不仅包含指导思想和方法,还包含发展目标、改革重点和实施战略。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总的来说,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即通过金融体系的良性变革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效率。

第二,优化融资结构,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现有的金融供给和新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和错位。构建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是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方向。

第三,构建多层次、宽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是实现金融“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体系。截至2018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4588家银行,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村镇银行。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与此同时,银行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和农村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银行体系的“广覆盖”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出现了类似的经营理念、同质的经营模式和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不足等问题。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资本供给相对充足,而“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较低。考虑到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组织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是实现金融供给“质量提高、效率提高”的关键环节。核心是加强银行体系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准确的金融支持。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第四,提高双向金融开放水平是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要求金融业双向开放。作为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起点,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

一是深化资本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逐步放开或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扩大境外机构参与资本市场的范围和规模。除股票和债券市场外,外汇和银行间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应稳步发展,应增加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

二是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审慎开放。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分步骤培育资本市场工具,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松资本账户交易控制。

第三,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金融机构的全球布局、全球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应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相适应。

第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审查机制,完善金融安全网,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和国际地位,增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第五,建立与新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是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生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的“一党三会”转变为“一委一党两会”的新体制。职能监管正成为中国监管转型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随着未来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和开放,市场波动更加频繁,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这也对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适应新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不仅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六,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防范风险,实现“两错两促”。从未来趋势来看,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道路始终在前进。

预计今后相关各方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政策指导:

首先,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影响来应对金融风险,并在发展中积极引导和逐步化解市场参与。

二是要把握风险管控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带来的紧缩效应和一刀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要把握反周期政策的力度,避免短期强刺激政策成为损害长期发展的风险源。

第三,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影响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融资难问题有望缓解。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列为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了货币信贷供给政策、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商业银行考核机制完善、信贷供给量化指标要求等一系列具体措施。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融资难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其次,资本市场改革势在必行,资本市场将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是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深化改革,建立规范、透明、开放、充满活力和弹性的资本市场。

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启动科技板块和注册制度试点,这是释放资本市场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可以预见,未来我们将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改革,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进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双向金融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将给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qfii和rqfii准入条件等措施,发出了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

未来金融开放将进一步推进,这不仅为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一方面,外资的进入有利于资本市场从短期投机转向价值投资。外资机构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强大的中介业务能力值得中资机构深化学习,也是对国内市场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将加速风险的跨境和市场扩散,给宏观调控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最后,金融监管将更加注重协调,这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顺利转型和解决发展中的不良问题。

对于银行业而言,政府风险防范理念的新变化有利于金融管理等业务的顺利转型,也有利于消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良资产问题。总的来说,考虑到一般制造企业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应收账款周期延长,2019年部分企业的偿债压力将加大,这将拖累银行的资产质量,但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远低于前一轮不良贷款率上升期(2013-2016年)。(周经纬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李培育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范若曦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标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成“重之中重”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