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03字,读完约14分钟

彻底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艺术界深化改革,引领文化发展繁荣,提升民族自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使经典得到传承,使艺术产生价值。

吴建堂,1936 年生、四川籍,祖籍广东梅州市,常住北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绝《捻条画》)传承大师,捻条油画 创始人,画历 84 年,现年 88 岁,4 岁起随父(吴道悲教授)习画, 受父之画友张大千、徐悲鸿、张采芹指教。继承和革新了捻 条画。2010 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被国家授予《世界杰出艺 术大师》称号、证书。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 文化部中国德艺双馨书画院特聘荣誉院长,国授国内艺术界 泰斗、香港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爵士,香港远程工程学院 特聘教授,牛津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文化总署文化大使,中 国工美术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香港文联美协副主席,国际 美联理事,联合国新未来机构中国分部新未来名人书画院院 士。作品获七次国内、国际美术金牌奖,国务院园丁奖。

中国新闻网宣传部对吴建堂先生的评价:

伟大的中国梦时代需要吴建堂先生这样崇尚实干、勇于 开拓和奉献的艺术家!我们也热切期待吴先生为中国当代书 画坛奉献新的艺术盛宴! 吴先生的捻条画魅力就在于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恢 弘壮丽的人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的锋芒,以及文艺者 的感性与激情,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吴建堂是位名副其实的国画大家,近年来,他全部精力倾注 于水墨创作并获得了骄人的成就。他笔耕不辍不断超越自己,也不断超越了同时代人,卓然以自己独特的风采为国内外所 瞩目,并成为当今中国画现代化改革中开创一代新风的带头 人。 吴建堂先生的书画堪称一绝。其作雄浑苍茫、气势磅磷、 思与神合、具有抽象笔墨意味的经典之作,他以丰厚人生阅 历和学识修养为底蕴,以臻于化境的笔墨功夫作支撑,一破 此前的因袭墓古和法度束缚,因心造境,足见吴建堂先生的 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赏读吴建堂先生的书画作品,顿 感有一股清新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其作气息纯正,雄浑朴 茂、空灵洒脱。追求笔墨情趣且格调清纯;烟岚苍茫,清新典 雅,更有一种令人直指心灵的感悟。他笔下的轮廓线条笔锋 颖脱,绵中带刚,细处墨法微妙,树木磊落,枝如龙爪,云烟变 幻,色墨交融的表现,蕴含了丰富的构成意识和生辣之味,其 朴拙雄浑,粗旷豪放又极富情感。

吴建堂捻条画:创新与传承的艺术奇葩

吴建堂的捻条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捻条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运用捻条这一特殊工具进行绘画。捻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还赋予了作品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吴建堂通过巧妙地运用捻条,勾勒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形象,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艺术风格上,吴建堂的捻条画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他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髓,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手法,使作品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其画作既有传统绘画的雅致,又有现代绘画的奔放,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吴建堂的捻条画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通过画面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种思想性的融入,使捻条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此外,吴建堂的捻条画在技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熟练掌握了捻条的运用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情感需求,灵活地运用捻条进行创作。其画作线条流畅、疏密得当,色彩鲜明、富有变化,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

吴建堂的捻条画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绘画形式。捻条画艺术家吴建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为中国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吴建堂的捻条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创新与传承中的不懈努力。相信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捻条画将继续绽放光彩,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初论捻条画艺术

1987年发表于《中国西部流》月刊,2015重撰于《文化月刊》

文|吴建堂

捻条画是用一种不同于毛笔的“捻条”(用纸页折叠而制成的纸束条)蘸墨、蘸色所作的国画(乃至油画)。屈指算来,一百多年过去,除我祖父在清代研创折纸艺术外。我父吴道悲教授开创捻条工具于国画,他是捻条水墨画的创始人。本人继承、革创了捻条画并创立了“捻条油画”,百年来均无其他人侵权,故国人常称之为“吴氏捻条画”,被视为中国一绝的绘画艺术。

一、我们为什么特钟捻条画

1987年家父离世三十七周年,新加坡举办了他的捻条画遗作展,1990年及2013年新加坡又举办了他的遗作拍卖展,捻条画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之所以要付出几代人达一百多年的努力去搞捻条画,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信念:工具在绘画中不是绝对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世界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发展不变革就失去了生命力。 近三十年来,专家猛然发现用捻条作画恰恰恢复了大自然粗犷美、零乱美、随和美的美的真谛,这藉慰了我们,使我们有了信心去努力去耕耘。

 中国画注重线条,线,在感情抒发上占中心位置,要使线条每一笔都带感情味和奇趣,并求格调新韵,就不能不考虑绘画工具的必要变革。实践证明用捻条作画也更容易体现中国画的灵气韵味。毛笔画固然有不可否认的特色和绝对的传统味和发抒的优势,是中国画的根基,我们常言“国画是捻条画之母”,但是世上之事又绝对没有完全十全十美的,我们若客观和务实一点的加以观察,就可以发现毛笔画因为人工刻意去做出的“毛”的局限,弄得不好就易产生违反作者意愿的笔墨的“乖”、“呆”、“甜”、“腻”之弊,这恰恰是书画之大忌,限制了画家对大自然真谛美的发挥及个性的倾注。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去做新的尝试,以丰富传统艺术的宝库,虽然捻画的问世不是刻意去“做”去“求宠”,而是画家在战乱逃荒中丢失了毛笔,急于写生大好河山,“因祸得福”,偶然发明的。但我辈亦因,为了丰富传统艺术就得去深究和发扬、完善它。经百年研究、改进、创新,“捻条”形成了圆扁、粗细、大小、齐丫数种,(我父原是三十四种,我精简成了六种)用这种工具画国画,具有既刚又柔、使用自如,易抒发画家情感和返璞归真,表现大自然真谛美的效果,且用它画出的画具有洒脱、奔放、粗犷、离奇、零乱、野莽和变化莫测的特色。特别是画山水画,可得苍莽遒劲和自然天成之美感。但是捻条不便画细腻的工笔画,如果太细腻了反而会失去了捻条画的粗犷、零乱、洒脱、奔放味韵。用捻条作画不受时间、条件、环境的限制,不一定要有砚、毡、色。只要画家有兴致,只要有纸、有墨和水,随时随地都可以画写生画及创作画。七年前,一个孩子在看了捻条画后说“捻画,就是用简单的工具画出最美的图画。”

二、捻条画是艺术变革思维的前笛,工具、技术和理论一齐变

       线条美和灵气是中国画的精髓,这是西方艺术不具有的,捻条画恰恰发挥了这个优势,且十分讲究墨和色的对比美和变化美。常住重以大小、粗细、高低、冷暖、枯湿。齐丫、面线的对比体现于捻画中。美,是在对比效果中产生的。捻画和传统画一样忌“艳”重“雅”!同时大胆地用泼墨、洒染等法增加美的分量,作者特别强调“变革不能脱离传统”,颇忌因单一求变而忘记了炎黄的传统血脉的常例偏弊,我们“变”,不要忘记自己的血管里是流着炎黄祖先的血,不能刻意的去迎合国外的口味或因追求金钱效益而产生伤及自己的民族形象的艺术(这样的例子往年是有一些的,幸好现在减少了许多)。在捻条画中大胆的吸纳了西方艺术的重立体、重空间、重光线、重色彩的精髓。在“用笔”上捻条画有“打笔”、“滚笔”、“揉笔”、“弹笔”、这与国画的习惯手法是不相同的,而拖笔、擦笔、逆笔法则与国画大同小异,视“线”的大小和表现对象不同,也偶尔采用毛笔和捻条共用的方法。总之,变革工具不是目的,追求更完美更具特色的艺术才是目的,故不拘泥于单一方法,有时我甚至在画捻条画时动用植物干标本蘸墨蘸色在纸上“打”、“按”、“染”。捻条画的制作原是用“北京道林”纸,后来改用更特殊的纸页经两种药水浸泡后再蒸一次,折叠成条,制成可作画之“捻条”。制一次“条”可画8-12幅画,“捻条”的刚柔性间于西画的猪鬃油画笔与国画的羊毫笔之间,故其临阵操作兼容了中西画的表现手笔优势和效果。选用画纸方面,85年前的父亲吴道悲是用不浸润的薄而坚实的和一些宋代纸差不多画纸,及至我辈,我改用了有浸润力的生宣纸作画纸,我发现浸润效果本身又是一种传统美的优势不能放弃。捻条画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工具的变革,它还唤醒了人们在艺术上也不能默守陈规,应追求和忠于大自然的原汁原味的美,应去变革,去丰富和完美传统艺术。传人吴乙古(我儿),把中华的佛学、儒学、道学思想和理念也融入捻画中了,证明捻画也变革成了理念和绘画哲理的铸体,总的目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变工具、变理论,以至变人伦观念。让传统更有生命力,更完美,更贴近大自然和人间、并不脱离艺术的真、善、美。我辈肩负着这个使命!我们认为画家的使命不单是将作品供人们欣赏,更重要的使命是要用艺术来复苏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雪去我们200年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以画以诗来达到这个使命和目的。

三、历史上诸大师对捻条画的评价

捻画能存在和发展100余年的原因,在诸专家的评价就可得知,早在1987年,78岁的徐悲鸿的秘书(罗中立的导师)叶正昌教授就亲笔题写道“当时在国画的表现方法上,用竹笔画者有之,用指画、舌画者有之,而吴先生首创的捻画,气势磅礴,栩栩如生,较之前者艺术性更高”。1993年,我被徐悲鸿夫人接见,在徐馆作画,徐夫人廖静文女士对捻画题赞为“巧妙的艺术”。1995年,我在中央美院作画被权威教授钱绍武接见,钱题誉为“别具天趣”。1996年,四川美院白德松教授(导师)对捻画山水书赞为“具斑驳、朴拙之视觉刺激,有别于毛笔画之特色”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馆学院院长徐庆平博士(徐悲鸿之子)函赞捻画曰“接函得见大作,对先生于崎岖道路自强不息、勇敢开拓之精神十分钦佩,祝艺事不断精进,江团鱼形象动态俱佳,真杰作矣!”可见,只要画家潜心于中西画之实践和研究,持之以恒地探索,且以“功在画外”的信念去修炼,走向大自然,走向民间,捻画的生命力和发展无疑是无止境的,它以特殊画种的地位屹立于海内外。

四、捻条画发明和发展的过程

       家父在1935年在四川雅安南部大山中遇红军长征与国民党军激战,在战火中被逼上了大山,丢失了毛笔,急于写生眼底山河,于是急中生智,用荷包仅有的纸页折叠成“捻条”蘸墨蘸色水墨写生作画,顿时发觉捻画山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特和变化莫测,野莽苍劲的艺术效果。被诸位大师予以评价,确立了捻条水墨画的地位,父在抗战时的成都举办了四次捻条画展,一次捻条画讲座(在南艺),影响颇大,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全国艺术人才汇集于成都,徐悲鸿、张大千和成都南虹艺专的校长赵治昌教授就题赞捻画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至矣”!徐悲鸿在1940年首次画展开幕式上题赞为“怪笔神功,独特无双”。潘天寿赞“吴道悲为中国的才子画家”抗战胜利后捻条画又传到了国外,致使国外著书和评论,写进了艺术史册。捻条画为我中华传统艺术增添了一朵“国画艺术的奇葩”。2009年捻画被批准给非物资文化遗产艺术,本人被评为非遗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国家对捻条画艺术的认可和关怀。有识之士和一些群众喜欢捻条画,甚至激情时把捻条画喊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管不住各种喊法,各种激情地希望性的喊法与我们脚踏实地地做事的实情和秉性是不一样的一回事,其实捻条画艺术的立脚、发展和获誉并不单的属倚于非遗, 它首先是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升华, 是技艺和理论的突破和和升华,增添了艺术的品类和美的享受,世人看重的还是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非遗艺术的形象和性质,跳档的标新不是我们做的,艺术家的秉性,本身就是诚实的。

五、捻条画立艺的基石

     捻条画的发展,应当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捻条画不应单一地追求毛笔画效果,应有毛笔画不能代替的特色;二是捻条画创作必追求较高艺术水平;三是捻条画涉及的题材和创作要具有相当规模;四是捻条画要融入中华文化的理念和中西方艺术的精髓,使捻条画具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五是捻条画应适应各个层次的人的审美,获得更多的人的喜爱与欣赏。

      未了解捻画真谛的人也许会疑误捻画,单纯地说绘画不用毛笔就忘掉了祖宗,而忘了捻画的表现出的传统素韵。远古人不用笔和墨作画,也不用宣纸,难道以后的年代发展变革成了用毛笔、墨和宣纸亦称为“忘了远古的祖宗”世界是在探索和变革中前进的,这才是真理。或偶有人贬斥捻画的其它。这很正常,大多的赞声中夹杂偶尔的异议声,是每项事物发展、前进的必然过程和现象,但捻画有传统根基,兼容了中西画之优势,融入了画家的长期磨练而形成的个性和理论功底,已为海内外认可。无疑,它会以崭新的面目和无尽的生命力屹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增加了一个民族艺术的花朵。只有群花齐放才能打扮出美丽的艺术的春天。我们会谦虚求进,不断探索,吸取各方面的宝贵意见,自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求更丰富更完善这门新韵的中华艺术,以求不辜负国人和爱家的厚爱与关怀和支持。

        自古,艺术的创新不是改朝换代,是一种积淀!世界上的创新与发现大多是在偶然中得到的,真正的创新与发现都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捻条画这种被称为“中国一绝”的偶然发明的创新艺术,实际上是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画艺术。传承人常说“国画是捻条画的母亲。”


标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代艺术家吴建堂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4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