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51字,读完约8分钟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亚健康群体日益增加,公众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民必然会更加关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问题,而养生则是为了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这些与人们当前的需求相契合。

最好的养生方法是中医,中医重宏观,中医重战略,中医重调理,中医重治人,中医如润玉,以气入器,天下无敌。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涌现出像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名医,为人类留下珍贵的医学典籍及丰富的中医文化。

李盈对中医学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热爱。为了达到一个合格的中医健康养生保健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各种有关中医养生保健卫生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她在中医领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探索和传承中医文化。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并对中国人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的文化研究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医的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中医的复兴又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

李盈还经常参加国家及省内外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学习新的医疗保健知识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她在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的知识面。

中医健康养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综合健康素养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全面建小康,首先要保健康,在人口的平均寿命日益延长、慢性疾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健康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生命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医文化发展到今天,更需要我们传承创新,弘扬其精髓,努力提高传统中医文化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继承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国粹任重而道远,这需要一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是我们永远的主题,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李盈在北京中医春晚与师爷国医大师李佃贵,相谈甚欢,李盈向李老虚心请教中医知识。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术绍岐黄、勤求古训、精研勤学,在笔者每次跟诊之时,李盈获得了李老很多有益的指导,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中医经典内容的阐述。为了更好地传承李老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李盈将李老历次对于中医经典的阐述进行了整理,并结合当代中医经典学习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能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中医经典是中医文化的“骨血”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医创新发展的基石。王阳明曾说,“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滴骨血也。“骨血”就是理论精微之处,就是从古代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剖析出来的,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文化的“骨血”。只有学习并掌握中医经典,才能领略先贤诠释宇宙万物本源的独特方法论和思维模式,并借此指导临床诊疗,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中医经典犹如水之源头,只有源头充沛,才能迸发出无穷尽的智慧。若只局限于一隅之技,墨守成规、闭门造车,则只得其术,不得其道。李老告诫我们:“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中医的魂,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从经典入手,思求经旨,以演其知。”中医学的径和舟载于经典,回归经典有助于我们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有效串联起来,也为我们中医能力的提高和中医思维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盈认为,研究中医,不要人云亦云,最好先看原著。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观书有感(其一)》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生动描述了读完经典后泉思如涌,灵感不断迸发的感受。中医从《黄帝内经》问世以来,历经数千年发展,学术流派纷呈,包括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等等。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都在中医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各家学术思想溯源看来,其思想本质脱离不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因此,我们要想在中医领域有一番作为,就必须从医学本源入手,深入学习中医经典古籍,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才能理解最纯真的中医智慧,领悟到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只有“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才能不产生思想上的混乱,才能更好地让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为我所充。

其次,中医经典中蕴含着教化之力。只有我们反复地去读、去背、去学,才能建立起清晰的中医体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我们一遍一遍地去读、去背、去悟经典的时候,经典就会慢慢“化”入我们的心灵。

怎样学习经典

李盈在讲课时常常谈到自己学习中医的三个诀窍,即“博”“专”“通”三个字。

读书贵在博。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除了四大经典外,历代名家著作亦灼灼生辉,王叔和的《脉经》、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李杲的《脾胃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都是学好中医必不可少的著作。在临床上要想精准辨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只有饱学博览,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充盈于内,才能轻盈于外,从而达到药证相符、桴鼓相应的佳境。

读书贵在专。曾国藩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猛火煮”就是博学,集中精力广泛地读,“慢火温”,就是专精,日日反复温习。在博学的基础上要学会对书本中经典内容的反复精思,品味经典中的深意。中医经典中有很多精辟、独到的立论和见解,对于临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涉猎的基础上,精思历试,跳出固有思维模式。

读书贵在通。通是学问的最高境界,“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中医发展关键在临床,而临床疗效的提高靠理论。时代在发展,人类的病情也在变化,我们应努力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医之路,直至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张元素之脏腑辨证、李东垣之脾胃论、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辨证以及李盈提出的浊毒理论,都是将书本知识与临床疾病相结合所达到的“通”的结果。

学经典要有悟性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是由文字构成的,但文字是有局限性的。李盈授课时,常常谈及编写《中医浊毒论》一书的经历,李盈每次写到自己心得之处,总是感到文字力量的缺乏,无法将心中的想法完完整整地描述出来,诚如古人所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悟性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耐心培养,不断积累中医思维,不断挖掘中医经典的内涵,总结中医思维的特点,探索中医思维的认知模式,并躬行实践,使散在的中医理论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里至外、由表象到实质层层递进,方可逐步达到悟的境界。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学习中医时必须意识到中医药背后的文化支撑,能够恪守本心、勤学善记、精思历试,认真学习经典、传承经典,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李盈每一次的虚心请教都是受益无穷。李盈曾说过一句话:世界中医看中国,中国中医看新一代的年轻人。

       李盈女士和国医大师李佃贵的合影

李盈还多次经常参加国家级国内外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议,并发表讲话。并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学习新的医疗保健知识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他在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的知识面。  中医文化发展到今天,更需要我们传承创新,弘扬其精髓,努力提高传统中医文化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继承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国粹任重而道远,这需要一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是我们永远的主题,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标题:李盈 健康学者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39996.html